



主 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
主 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
编 辑 《社会发展研究》编辑部
刊号
国内发行
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国外发行
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
北京399信箱 发行代号:Q1368
《社会发展研究》2019年总目录
题目 作者 期号
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究专栏
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研究 王广州 王 军 (1)
人口负增长时代:特征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陆杰华 (1)
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研究 王桂新 胡 健 (1)
后增长理念与集体再造
—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改制的一种操作逻辑 刘成斌 (2)
资本监管与工人劳动自主性——以快递工人劳动过程为例 庄家炽 (2)
特邀栏目及专题研究
情感投入还是经济支持: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 卢春天 李一飞 陈 玲 (1)
爸爸去哪儿?父亲育儿投入及其对中国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许 琪 王金水 (1)
子承父志——绩效原则认同感的代际传递 李忠路 (1)
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的一般信任 洪岩璧 顾一石 (1)
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能力的影响 朱美静 刘精明 (2)
美国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响应模式的新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杨 晶 (2)
中国现代化的视野扩展与质量提升 刘少杰 (4)
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“传统”与“现代” 田毅鹏 (4)
时空转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困境与未来走向 文 军 (4)
共享就环保吗?共享单车的社会环境与问题 张敦福 (4)
消费文化视野下的产品生命周期——一个消费社会学的研究 吴金海 (4)
住房消费、城市级别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 赵卫华 郝秋晨 (4)
学区房消费与新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
——基于绍兴市新中产阶层的访谈研究 刘 硕 周可阳 (4)
论文
治理如何“运动”起来?
——多重逻辑视角下的运动式治理与地方政府行为 刘梦岳 (1)
“世界工厂”模式的终结?
——对“机器换人”的劳工社会学考察 许 辉 (1)
“索我理想之中华”: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型与反思 潘建雷 (1)
病有所医,老有所养
——中国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七十年改革回溯与展望 杨园争 (1)
主观阶层、流动感知与社会参与意愿
——基于网络调查的实证研究 谭旭运 豆雪姣 董洪杰 张 跃 (1)
阶层教养方式述评:拉鲁框架与中国社会 田 丰 (1)
社会网络类型与老年人幸福感 张君安 张文宏 (2)
缅甸人心目中的中国人: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许庆红 孔建勋 陈 瑛 (2)
理性化:教育水平对社会信任的发展与调节效应 吴进进 (2)
客观“获得”与主观“获得感”
——基于地位获得与社会流动的视角 项 军 (2)
乡土社会的日常道德与社会底蕴
——以大理“乡评”的演变与积淀为例 李荣荣 (2)
居住隔离与流动人口精神健康研究 卢 楠 王毅杰 (2)
社会资本研究中的双向因果问题探索 梁玉成 陈金燕 (3)
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景观变迁与生产
——对内蒙古东部一个村落的实地研究 王艳雪 包智明 (3)
互联网使用行为、家庭经济状况与获得感
——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袁 浩 陶田田 (3)
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平台劳动过程研究
——以平台外卖骑手为例 冯向楠 詹 婧 (3)
技术空心化:人工智能对知识型员工劳动过程的重塑
——以企业电子研发工程师为例 王 潇 (3)
情境涉入如何影响政府信任
——以幼儿园舆情事件为例 宋 苑 刘 冰 陈霜叶 (3)
主观幸福感、公共教育满意度对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
——基于CCSS实证分析 魏 炜 林丽梅 卢向阳 郑思宁 (3)
科学专业中的女生:高等教育机会与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李 代 王一真 (3)
“被围困的能动性”:拆二代生活逻辑 钱 全 (3)
幼儿园虐童行为生成与法律研究
——基于判决文书的扎根理论分析 刘 莉 李 祥 (3)
京津翼养老政策差异与协同
——基于“十三五”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政策文本分析
刘亚娜 董琦圆 谭晓婷 (3)
点赞之交:城市居民新型网络社交对线下社交网的影响
——基于JSNET2014的数据分析 林聚任 邢国鑫 (4)
农民工就业地选择和收入差距 杨 穗 吴彬彬 (4)
劳而不富:青年农民工缘何工作贫困? 李振刚 张建宝 (4)
行业组织的结构、行动与关系塑造
——以B市高新科技园区Z区为例 蔡斯敏 (4)
校园外的竞争——周末时间分配模式与青少年发展 朱晓文 刘珈彤 (4)
个人禀赋与家庭责任:青年已婚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 乌 静 (4)
调查报告
中国校车服务:问题、经验借鉴与治理 张车伟 王永洁 高文书 (2)
定义空间:空间规划如何制定和执行?
——基于中央、部门、地方“三角互动”的视角 张惠强 连 欣 (3)
书评
阿瑞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:金融化与资本积累的系统周期
——兼评《漫长的20世纪》 王荣欣 (2)
政治文化如何塑造产业政策?
——《打造产业政策:铁路时代的美国、英国和法国》 李国武 (2)
中产陷落:美国新阶级社会的兴起与启示
——评《新阶级社会:美国梦的终结?》 袁 博 张海东 (4)
研究述评
心灵、语言与社会实在的建构——塞尔社会哲学理论评述 刘 睿 (3)
下载附件
您是第 654147 位访问者
《社会发展研究》 编辑部